1917年1月德文醫工學堂功德碑
外交關系。3月14日,中國政府也以同樣理由布告,自即日起對德國正式斷絕外交關系,同時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對德賠款與欠款。
3月17日下午二時,法租界當局派法捕房正副總巡施美德與石維也,帶著總翻譯曹振聲與四五名捕頭,率領安南兵大隊,荷槍實彈包圍學校。“令監督宣布散學。於是監督乃匯集學生於體操室當眾宣告解散。當時法官限學生於四小時內出校,各學生以事出倉猝,旅費無著,礙難照辦,乃向法官要求展限。於是法官乃許學生暫且住校,惟皆須遷至第二宿舍,其余三宿舍全行騰出,內住法兵百余人。”(1917年3月19日《申報》第三張)所謂法兵其實可能是安南雇傭兵。
學校遭此劫難,學生們推舉代表向各方求助。3月18日,他們《申報》刊登啟事:“同濟德文醫工學校同學鑒,祈暫勿離滬,待擇相當地點開全體大會,共商善後,至盼。”
這時金星人壽水火保險公司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向同學們伸出了援手,在3月20—21日的《申報》上發布啟事,稱:“敝公司誠恐諸君一時經濟不足,已將未出學校之生招待致遠街福利公致遠旅館、振泰棧、開泰棧暫時息止。至在前出校之生,既已住定旅館或有家室者,請各照舊,如有困難之處,請移□致遠街福利公四十一號接洽。倘力所能到,敝公司等無不盡力相助,此啟。”
周宗良等熱心紳商業也在為學校的前途奔走,並在《申報》發布啟事:“舊校解散,事出無奈,現覓相當之處不日內仍可照常上課,同學切勿離申並投他校,以間斷前學,幸勿自誤。待有開校日期,再行布告,通信處暫借江西路十號。宗伯群,鄧心安,周宗良啟。”
4月10日《申報》刊出題為《接收同濟學校之就緒》的報道,稱教育部近派僉事沈商耆君、彭年來滬接收同濟德文醫工學校,並安置該校未歸之學生。沈君到滬後寓居江蘇省教育會即與海軍督辦薩上將商允暫借吳淞海軍中學為各學生住宿授課製所。聘請德文教員四十余人,業已開課。每月開支約有一萬余元。該校校長亦已由部委定。已經蒞校接事,一切手續均已大定。
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為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12月,學校改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後工科發展為今天的同濟大學,醫科發展為今天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同濟德文醫工學堂解散後,自
到了1920年,中法政府在校園舊址合作創辦了上海中法國立通惠工商學校,1931年9月定名中法國立工學院。
中法國立工學院當時已具相當規模,既受中國政府教育部領導,又受法國政府外交部領導。中方院長禇民誼兼訓育主任,法方院長薛潘兼教務主任。設機械電氣系、土木鐵道系,學製4年。另附設高級中學,學製3年;法文補習班,學製1年。
然而也是好景不長,1940年6月14日,巴黎淪陷,法國政府無力合辦中法國立工學院。1940年底,學校停辦。
1943年,中法國立工學院部分教師以校友名義組織辦學,定校名為“中法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電機、機械、土木3科,學生近300人。
抗戰勝利後,經廣大校友的多方交涉,國民政府教育部同意“中法國立工學院”復校。但由於大部分學生在抗戰期間已轉入後方各大學,故復校計劃流產。中法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也於1946年秋停辦。是為校園的第二次劫難。
1946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奉行政院令,在上海接收前中法國立工學院校舍及設備,並將重慶雞公塘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遷滬合並,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簡稱“國立高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27日,上海市軍事管製委員會委派高等教育處代表李正文接管國立高機。校園迎來了新生,但也迎來了更名更為頻繁的時期。
1950年6月1日,學校改由華東工業部領導。
12月4日,學校更名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
1953年1月,學校改由一機部第四機器工業局領導。
4月24日,更名為上海第一機器工業學校。
11月20日,一機部又決定,學校更名為上海動力機器製造學校,直屬一機部領導。
1959年6月,學校更名為上海機器製造學校。
1969年11月, 一機部軍管會通知,將上海機器製造學校交由上海市領導。
1976年4月,學校更名為上海機電工業“七二一”工人大學。
1977年12月,校名恢復為上海機器製造學校。
1978年5月,學校領導體製改由一機部與上海市雙重領導,以部為主。
1983年6月,學校改製為高等專科學校,更名上海機械專科學校。
1993年6月,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學校更名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
1996年2月,學校與華東工業大學合並組建球速体育注册,校園成為球速体育注册復興路校區。
2006年10月,球速体育注册中英國際學院在復興路校區成立。中英國際學院是學校與英國9所大學共同創立的中外合作學院,實行全英文授課,小班製教學。
塵埃落定,今後應該不會有走馬燈式的更名遊戲了。
不過仔細想想,這片校園雖然命運多舛,但其實也是很幸運的,因為歷經百年滄桑,改了無數次校名,換了許多主人,校園的主體輪廓和最初的建築還是相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盡管以德文醫工開端,中法工學院承繼,最終以中英國際學院結尾,令人感嘆造物主的無常。